兩本都是了解香港教會生態不可少的書,合看更好。一本是統計調查,已經進行了十多年;另一本則是個人經驗,個案研究積累總結。
論可讀性,以《101》較吸引,特別是作者葉松茂就事論事,句句入肉,有point,不必拋聖經,可以從紙面感受到作者的關切和委身。
雖然我不能完全認同葉的觀點,但卻很欣賞那種認真、不空談的態度。
參考網址:
香港教會更新運動
時代論壇書籍
星期五, 11月 24, 2006
星期四, 11月 16, 2006
重新看到了自己
很早我就知道,自己的性格像一頭鷹。
除了遠不可及的天之外,睥睨俗世的滾滾紅塵。
曾經,我以為自己可以不再飛,
可以任由別人從我身上拔毛,即使那很痛,
然而,我最終都無法變成一頭狗。
昨天,我又飛到九霄之外去了。
因為信用卡剩下的e-cash dollar到期,唯有走去中華書店買書花掉。
買滿二百有九折,cash dollar估計有$150 (原來有$17x),當然湊夠數化算。
早想買董橋的《故事》和商務的《洞穴奇案》,但剩下的餘額怎麼擺也擺不平。
後來發現龍應台的《請用文明來說服我》(天地),正好!偏巧原來還有一本她編的《思索香港》(次文化),加起來又超額了,應該怎辦好?
還記得,龍應台是讀大學時因《野火集》紅起來。那時偏不賣帳,就是不看!到快畢業了,見有簡體字版才買下來,雖然書寫環境(台灣戒嚴晚期)和香港不同,但仍能感受到那股年青的憤慨,那股生命力。
再次接觸龍應台已是多年之後,除了小說之外逐本看,連合編的《戊戌百年紀》也不錯過,她也沒令人失望。特別是連罵她的文章也收錄起來,這點胸襟恐怕余秋雨便及不上了。
以前想,鬧人是成名捷徑,魯迅、李傲、毓民都靠批判揚名。但要持久,像董橋、余秋雨那樣的才是正道。慢慢的,思想卻轉變了,不平則鳴,做人何必想太多?龍應台亦不簡單,雖然愛「整色整水」,但並不為鬧而鬧,有point的,有她背後的一套理念支持。
怎 麼好呢?最後我竟放棄董橋,把兩本龍應台都買下來,加上《洞穴》,再搭一本內地版《世界是平的》。《思索香港》副題「從媒體與公民社會的角度出發」,是研 討會記錄,內容有「華文報紙的文化承擔」、「我們的城市怎麼了?」、「我們離公民社會有多遠?」等,十分的小資產階級口味,心想快快看完便送去圖書館,了 卻一點心癮便算。
誰知,這樣務虛的話題,卻吸引我一口氣在24小時內讀完。那天買的幾本書,最先翻完的便是這本。原本在看的小書《足印背後的故事》也給我暫時掉下。雖然書中有錯字,但看到一半,我已知不會把書送人。
為什麼呢?書中的內容不是仍「得個講字」,離日常生活很遠,又不實用,難以和人分享嗎?
是的。正是這樣!正因為這樣!
我始終仍是那一種人,會閒坐著,思索中國的出版自由,反思台灣的民主歷程,細想公民意識在香港,想起傳媒的「生存壓力與生命尊嚴」。
過了這麼多年
放棄了這麼多
書掉了一批又一批
但我依然是我
除了遠不可及的天之外,睥睨俗世的滾滾紅塵。
曾經,我以為自己可以不再飛,
可以任由別人從我身上拔毛,即使那很痛,
然而,我最終都無法變成一頭狗。
昨天,我又飛到九霄之外去了。
因為信用卡剩下的e-cash dollar到期,唯有走去中華書店買書花掉。
買滿二百有九折,cash dollar估計有$150 (原來有$17x),當然湊夠數化算。
早想買董橋的《故事》和商務的《洞穴奇案》,但剩下的餘額怎麼擺也擺不平。
後來發現龍應台的《請用文明來說服我》(天地),正好!偏巧原來還有一本她編的《思索香港》(次文化),加起來又超額了,應該怎辦好?
還記得,龍應台是讀大學時因《野火集》紅起來。那時偏不賣帳,就是不看!到快畢業了,見有簡體字版才買下來,雖然書寫環境(台灣戒嚴晚期)和香港不同,但仍能感受到那股年青的憤慨,那股生命力。
再次接觸龍應台已是多年之後,除了小說之外逐本看,連合編的《戊戌百年紀》也不錯過,她也沒令人失望。特別是連罵她的文章也收錄起來,這點胸襟恐怕余秋雨便及不上了。
以前想,鬧人是成名捷徑,魯迅、李傲、毓民都靠批判揚名。但要持久,像董橋、余秋雨那樣的才是正道。慢慢的,思想卻轉變了,不平則鳴,做人何必想太多?龍應台亦不簡單,雖然愛「整色整水」,但並不為鬧而鬧,有point的,有她背後的一套理念支持。
怎 麼好呢?最後我竟放棄董橋,把兩本龍應台都買下來,加上《洞穴》,再搭一本內地版《世界是平的》。《思索香港》副題「從媒體與公民社會的角度出發」,是研 討會記錄,內容有「華文報紙的文化承擔」、「我們的城市怎麼了?」、「我們離公民社會有多遠?」等,十分的小資產階級口味,心想快快看完便送去圖書館,了 卻一點心癮便算。
誰知,這樣務虛的話題,卻吸引我一口氣在24小時內讀完。那天買的幾本書,最先翻完的便是這本。原本在看的小書《足印背後的故事》也給我暫時掉下。雖然書中有錯字,但看到一半,我已知不會把書送人。
為什麼呢?書中的內容不是仍「得個講字」,離日常生活很遠,又不實用,難以和人分享嗎?
是的。正是這樣!正因為這樣!
我始終仍是那一種人,會閒坐著,思索中國的出版自由,反思台灣的民主歷程,細想公民意識在香港,想起傳媒的「生存壓力與生命尊嚴」。
過了這麼多年
放棄了這麼多
書掉了一批又一批
但我依然是我
足印
星期二, 10月 31, 2006
不是那杯茶
《香奈兒 ─ 火與冰的女人》這本書看到未夠1/3,我已肯定我不屬於那個世界。
Coco Chanel,原名Gabrielle Chanel,1883年生,Coco是剛出道在娛樂場所唱歌時的小名。創立Chanel,經歷兩次大戰,1971年逝世。
英文原著1998年出版,譯著99年12月第一刷,2000年5月買下來,到今天要清理舊書才在2006年10月一口氣看完。作者抱中性的眼光去看 Chanel一生,沒有什麼負面評價。她曾當交際花,性關係混亂,二戰時沒有離開法國與德國軍官同局,嗜菸、好奢華,靠男人向上攀,也有前衛的一面。
看書的意外收獲時,明白法國為何在二戰時不堪一擊!這樣活在夢幻中的上流社會,能和納粹一戰才是怪事。對比東線戰場血流成河的連場戰役,這絕對是民族氣質的不同。
Chanel一生應算成功吧?富有、成名、自主、有才華、開創潮流,然而她快樂嗎?真的快樂嗎?我會羨慕或欣賞她的一生嗎?不!絕不!像她這樣成功亦不同如此,是 神藉著這本書向我說話嗎?
參考網址:
http://www.locuspublishing.com/product.asp?book=1111MA014#
Coco Chanel,原名Gabrielle Chanel,1883年生,Coco是剛出道在娛樂場所唱歌時的小名。創立Chanel,經歷兩次大戰,1971年逝世。
英文原著1998年出版,譯著99年12月第一刷,2000年5月買下來,到今天要清理舊書才在2006年10月一口氣看完。作者抱中性的眼光去看 Chanel一生,沒有什麼負面評價。她曾當交際花,性關係混亂,二戰時沒有離開法國與德國軍官同局,嗜菸、好奢華,靠男人向上攀,也有前衛的一面。
看書的意外收獲時,明白法國為何在二戰時不堪一擊!這樣活在夢幻中的上流社會,能和納粹一戰才是怪事。對比東線戰場血流成河的連場戰役,這絕對是民族氣質的不同。
Chanel一生應算成功吧?富有、成名、自主、有才華、開創潮流,然而她快樂嗎?真的快樂嗎?我會羨慕或欣賞她的一生嗎?不!絕不!像她這樣成功亦不同如此,是 神藉著這本書向我說話嗎?
參考網址:
http://www.locuspublishing.com/product.asp?book=1111MA014#
星期六, 10月 21, 2006
郎世寧
看過金庸小說的,多少看過郎世寧那不中不西的古畫。99年上深圳,在書城買了一本小說《郎世寧傳》,由移民去英國的大陸劇作家蘇立群著。揀這書純粹因為對這來華西方人認識太少,書的封面設計極差!到最近(2006.10)才拿出來看完。
作者以第一人稱,扮西方人那樣去描述,糾纏了中西文化、中西畫法、中西方信仰等多個層面,也加入不少虛構成份。無辦法,歷史記錄太少,現在只能憑過去留下的傳教士書信及郎世寧畫作去虛構。
書快看完時,碰上三聯、中華等85折,逛書店發現有本《宮廷畫師郎世寧》,內容前2/3一樣,後1/3則是電視劇本。回家一查,央視剛於今年拍攝推出,還加入了呂四娘,轉為康、雍、乾三朝的側寫,電視劇共24集。
這樣,時光便又過了7年。
後記。作者移民到英國,但內地卻只稱他是「旅英」作家。
而作者也如加拿大漢和(軍事)評論的平可夫那樣,不以華人身份自豪。書中深深為中國人那種輕信、重人視輕道理、愛以訛傳訛、經常人事鬥爭、僅重實利等,一再嘆息。還花了很多筆墨寫太監、小腳等中國舊文化,有點似中國導演討好外國影評的心態。
作者以第一人稱,扮西方人那樣去描述,糾纏了中西文化、中西畫法、中西方信仰等多個層面,也加入不少虛構成份。無辦法,歷史記錄太少,現在只能憑過去留下的傳教士書信及郎世寧畫作去虛構。
書快看完時,碰上三聯、中華等85折,逛書店發現有本《宮廷畫師郎世寧》,內容前2/3一樣,後1/3則是電視劇本。回家一查,央視剛於今年拍攝推出,還加入了呂四娘,轉為康、雍、乾三朝的側寫,電視劇共24集。
這樣,時光便又過了7年。
後記。作者移民到英國,但內地卻只稱他是「旅英」作家。
而作者也如加拿大漢和(軍事)評論的平可夫那樣,不以華人身份自豪。書中深深為中國人那種輕信、重人視輕道理、愛以訛傳訛、經常人事鬥爭、僅重實利等,一再嘆息。還花了很多筆墨寫太監、小腳等中國舊文化,有點似中國導演討好外國影評的心態。
星期二, 10月 17, 2006
人生轉軌
近來過著一面看書、一面掉書的日子,也不知已清理多少了。這本買了多年的的《正值銀杏生輝》,講作者在香港參與社運工作多年後,忽然跑到北大唸以前沒有讀過的中文,還讀到博士才回港,要不是找不到國家工作還會繼續留在北京。
故事對我並非太吸引,但也耐看,作者也坦坦白白交代90年北大的六四。算一算,離89民運已經十多年了。作者談得最多的身份認同和女性主義問題,我都沒多少共鳴。
只是想起一位教會弟兄,也是經歷了人生一段後,轉移生命的軌跡。說到底,不論是作者還是弟兄,始終都是別人的生命。
陳順罄著,進一步出版,參考網址:
http://www.stepforwardmultimedia.com/product/book_detail.asp?isbn=962-8326-32-5
故事對我並非太吸引,但也耐看,作者也坦坦白白交代90年北大的六四。算一算,離89民運已經十多年了。作者談得最多的身份認同和女性主義問題,我都沒多少共鳴。
只是想起一位教會弟兄,也是經歷了人生一段後,轉移生命的軌跡。說到底,不論是作者還是弟兄,始終都是別人的生命。
陳順罄著,進一步出版,參考網址:
http://www.stepforwardmultimedia.com/product/book_detail.asp?isbn=962-8326-32-5
星期六, 9月 02, 2006
生命的留言 - 簿
上年劉達達芳姑娘來教會講道,竟有fans隨來,還送了一批書給教會。
不過書本有些不大適合,多簡體字書,便挑了一些回家,包括這本《生命的留言簿》。
書談的是外國墓誌銘,有些很平凡,中英對譯,不少譯得十分好,特別是墓碑多古英文,很難懂。
書本圖多字少,定價人民幣48不便宜。
有些圖片是亂配的,作者對基督教似乎也有一點認識,但自認大部份碑文從網上搜集回來。
我不認為這是一本好書,但也只有內地才能容許這樣口味的書出版吧?
What we gave, we have;
What we spent, we had;
What we left, we lost.
我們揮霍己身的,不過是曾經擁有的;
我們給予他人的,才是真正存留的;
而那些未及散去、遺留身後的,是我們失去的。
Karl Marx 馬克思
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
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; The Point IS To Change It.
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
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,可是關鍵在於改變它。
星期一, 6月 26, 2006
中醫及中國菜
年 前看區結成的《當中醫遇上西醫》(香港三聯出版),作者提出一個觀點,中、西醫的競爭不只是療效的問題,而是背後一整套科學方法的問題。面對西醫那套有 效地不斷完善和提升的制度,中醫根本無力競爭,即使是文革時在內地有官方大力推動針灸等中國傳統醫療技術,實則幾十年間西醫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比中醫發,更 獲得病者的信賴。
難怪如今有前科大副校長孔憲鐸的《從西方思維看中藥現代化》(與詹華強合著,香港三聯出版),當中藥的定質、定量、定製、定效,及要作醫學上的「雙盲測試」(即醫者與患者皆不知所試的是否研究中藥方)。
最近到天地圖書,又發現內地一本《挽救中醫》(呂嘉戈著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),指新中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,從事中醫者的數字停滯不前,所謂科學化、資本化和制度化根本就是扼殺中醫!
早前近剛看江獻珠所寫的《我食我思》(萬里出版),江是前聯合院書陳天機的太太,祖父正是太史蛇羹原創者,清末民初的江太史。她在書中一再指出,中菜絕不是中 國人所想的天下第一,什麼周恩來與戴高樂國宴後說的「法國菜不愧天下第二」(不是江說的,以前看張建雄的書說的)。外國人重視烹飪的傳授,食譜強調依著就 能做出來(可複製性),那是中、港、三地華人飲食系統所缺乏的。我打個譬喻,中國菜如今不個是家庭手工業對抗外國的產業制度聯盟,根本是兩個時代下的產 物。(想想唐人街的炒雜碎 vs 美國扒房 vs 日本壽司店)
事實上,美國的飲食業發展很蓬勃,廚師也是一種專業,食譜的出版製作很認真。法國的廚師幾十年前來香港交流,早已把中國的炒和蒸引入新派法國菜中,如今已是天下皆知的事,再非中國人獨有的秘技。
我也略感意外,雖然早察覺到和與人談論過這方面的問題,想不到原來已糟至這一地步。據講中國廚師去參加國際烹飪比賽,已經到了可能十個頭獎僅取得一個回來的地步。不願知道,但又不能不面對,因為我始終是一個中國人。
退一步說,江女士一把年紀,行文很有板有眼,很舊式,不是這個時代的風尚。她的文章各識見,恐怕也只能在小圈子內流傳了。
星期日, 5月 07, 2006
《教會大變身》
很少屬靈書籍吸引我一口氣看完,《教會大變身》是一個例外。
作者Brian D. McLaren被視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50位基督教領袖之一,原著The Church on the Other Side - Doing ministry in the postmodern matrix,第一版早幾年已推出,如今校園翻譯的應是2000年的第二版吧?主要談教會如何適應後現代社會轉變。看了這麼多第三波、大趨勢、未來的衝擊,再看這書,結合一些香港教會及福音機構的現象,實在「好應」。
這本書很對我味,不單意見和作者差不多(作者的行動能力是我遠遠不及的),更喜歡作者的表達方式,自己也偏好這種。特別是他不必每篇先找一段經文來支持自己,甚至連續幾章也不引一節經文,就事論事。坦白說,有些福音書籍的寫作方式,令我想起文革年代的大陸著作。
不過,Amazon上有人給此書很低評價,其中一個批評正是此書少用聖經去看問題。
天啊!!!
作者Brian D. McLaren被視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50位基督教領袖之一,原著The Church on the Other Side - Doing ministry in the postmodern matrix,第一版早幾年已推出,如今校園翻譯的應是2000年的第二版吧?主要談教會如何適應後現代社會轉變。看了這麼多第三波、大趨勢、未來的衝擊,再看這書,結合一些香港教會及福音機構的現象,實在「好應」。
這本書很對我味,不單意見和作者差不多(作者的行動能力是我遠遠不及的),更喜歡作者的表達方式,自己也偏好這種。特別是他不必每篇先找一段經文來支持自己,甚至連續幾章也不引一節經文,就事論事。坦白說,有些福音書籍的寫作方式,令我想起文革年代的大陸著作。
不過,Amazon上有人給此書很低評價,其中一個批評正是此書少用聖經去看問題。
天啊!!!
狼的道義
看這本書,我看到台灣與香港的差距,那是產業和文化上的差距。
很早便從《電子時報》上知道有《嗥嗥蒼狼》這本書,覺得很特別,但香港買不到。坦白說,香港沒理由買到,有興趣的讀者實在太少了。新年時台灣家人過來,托舅仔代訂,但因地址問題送去了別處,要事後再托大舅到台灣公幹方便時再帶回來,一等便到4月底。5月初忽然起勁看書,趁Joyce去河源短宣,花兩天時間一口氣看完,感到一種內心的悸動。
有誰?有誰?會在產業競爭出生入死時,能跳到更高角度,思考產業的存續和歷史意義及文化問題?那絕對是一種形以上的哲學層面思考。沒有作者蘇元良當過Bell Lab R&D,入過台灣工研院,再投身台灣大型光寶集團當總經理,實在寫不出這樣思考角度的文章。
有意義嗎?
從實用層面看,其實沒有,因為許多只能指出問題,指出大方向,但沒有step by step的操作指引。
作者也很清楚,在這產業(電子OEM),就是要拚過你死我活,能生存下來已不容易了。
因此,這本書在香港的市場恐怕100本也沒有。
然而,我實在覺得作者實在寫得太對味了!
單看書名《嗥嗥蒼狼》,已感到作者非一般的情懷。
這又令我想起另一本在香港恐怕買不到的奇書《最後的江湖道義》。
《最後的江湖道義》是電子通訊上的專欄文章結集(2002年出版),台灣Sun Microsystems的洪志鵬為推廣Java,負責編一份newsletter,想有趣點(這個想法已顯出了他的不同)便加了個吹水專欄。結果最後能結集成書的,便是那專欄文章。取名《最後的江湖道義》,指在這資訊速食年代仍應維繫的工作倫理和社會道德,另一方面就是好似好酷(cool)。那年購得,也是愛不釋手。
因看《嗥嗥蒼狼》想起《最後的江湖道義》,上網再查一查,發現2004年洪志鵬已經離開近年業績不前的Sun,轉當作家,出了幾本書,還搞起網站「自由人日誌」。最新一本作品叫《背著老闆的深夜MSN對談》,離開了Sun果然自由許多,不妨借MSN來作書名了。
補充:出版《嗥嗥蒼狼》的是台灣財訊出版,網站未更新,沒有該書資料。出版洪志鵬一系列著作的是台灣寶瓶文化,也找不到他的網站,應是小出版社吧?出版業,也是如此,聯想到最近成報因為欠薪引發記者工業行動,在香港出版界又有誰在反思我們的生存空間和歷史意義呢?
引文(原為書中的壓軸篇)
科技人省思科技事─蘇元良專欄
菁英論壇-
想想存在的意義吧! 台灣代工製造業是一種燃燒生命的競賽
驍勇的斯巴達已然灰飛煙滅 拼死一戰的台灣黑手精神將如何延續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記者陳慧玲/台北) 2004/10/11
人類活動的軌跡就是歷史,而歷史的描述只能顧及當時當代的大趨勢,歷史如果真能反應事實的話,那麼眾多被忽略的細節就是最大的悲劇。笛卡兒說:「我思故我在」,的確,一個腦筋完全空白的生物或人類,其存在的意義確實難以定位。然而,從歷史的萬里長河看過來,一個「我思故而曾經存在」的個體,又算得了什麼呢?充其量只是被刪削掉的不可知。
從這樣的角度出發,沛縣劉邦在歷史上存在過,而沛縣的小老百姓就完全找不到存在過的痕跡了,在歷史浩瀚的典籍中他不存在,在沛縣泥土中,他也只是黃土一杯、春夢了無痕。但就像是一種補償,歷史不只記載了英雄,證明他們的存在,歷史也允許一種精神的存在。比如說,斯巴達以其驍勇善戰留名青史,這種精神是以全體幾代斯巴達人的勇敢堆疊而成,但沒有人記得哪個個別的斯巴達人,要是他們當中哪個人越過時光隧道重生於21世紀,也只能到古戰場搓摸古戰場記念碑,去遙想自己存在的意義吧!
西方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(Herodotus)於其名著“波斯戰爭史”中記載了波斯與希臘戰爭中英勇犧牲的斯巴達人,曾記敘有一紀念碑專門記念英勇戰死異鄉的斯巴達人,碑文道:「陌生人呀!去拉西迪莫尼亞(斯巴達將領拉尼達的故鄉),告訴她,在這?,我們執守她的吩咐,勇敢犧牲」。在這個肅穆的記念碑之前,後代人對斯巴達人的英勇無限景仰,而景仰之情卻無法具像成任何一個人。大概是這種不甘心被歷史浪花淘盡的心境,促使各時代的政治人物努力追求所謂的歷史留名吧!那麼其他人呢?其他人如何在歷史上證明自己的存在呢?總要存在才能談存在的意義吧?其實,現實生活?面,很少人會去問意義的,除非是日子過得非常辛苦的人。
台灣代工製造業走上巔峰 卻也無可避免的露出疲態
殺價求量的無止境戰爭 要讓歷史如何下筆註解?.....(略)
很早便從《電子時報》上知道有《嗥嗥蒼狼》這本書,覺得很特別,但香港買不到。坦白說,香港沒理由買到,有興趣的讀者實在太少了。新年時台灣家人過來,托舅仔代訂,但因地址問題送去了別處,要事後再托大舅到台灣公幹方便時再帶回來,一等便到4月底。5月初忽然起勁看書,趁Joyce去河源短宣,花兩天時間一口氣看完,感到一種內心的悸動。
有誰?有誰?會在產業競爭出生入死時,能跳到更高角度,思考產業的存續和歷史意義及文化問題?那絕對是一種形以上的哲學層面思考。沒有作者蘇元良當過Bell Lab R&D,入過台灣工研院,再投身台灣大型光寶集團當總經理,實在寫不出這樣思考角度的文章。
有意義嗎?
從實用層面看,其實沒有,因為許多只能指出問題,指出大方向,但沒有step by step的操作指引。
作者也很清楚,在這產業(電子OEM),就是要拚過你死我活,能生存下來已不容易了。
因此,這本書在香港的市場恐怕100本也沒有。
然而,我實在覺得作者實在寫得太對味了!
單看書名《嗥嗥蒼狼》,已感到作者非一般的情懷。
這又令我想起另一本在香港恐怕買不到的奇書《最後的江湖道義》。
《最後的江湖道義》是電子通訊上的專欄文章結集(2002年出版),台灣Sun Microsystems的洪志鵬為推廣Java,負責編一份newsletter,想有趣點(這個想法已顯出了他的不同)便加了個吹水專欄。結果最後能結集成書的,便是那專欄文章。取名《最後的江湖道義》,指在這資訊速食年代仍應維繫的工作倫理和社會道德,另一方面就是好似好酷(cool)。那年購得,也是愛不釋手。
因看《嗥嗥蒼狼》想起《最後的江湖道義》,上網再查一查,發現2004年洪志鵬已經離開近年業績不前的Sun,轉當作家,出了幾本書,還搞起網站「自由人日誌」。最新一本作品叫《背著老闆的深夜MSN對談》,離開了Sun果然自由許多,不妨借MSN來作書名了。
補充:出版《嗥嗥蒼狼》的是台灣財訊出版,網站未更新,沒有該書資料。出版洪志鵬一系列著作的是台灣寶瓶文化,也找不到他的網站,應是小出版社吧?出版業,也是如此,聯想到最近成報因為欠薪引發記者工業行動,在香港出版界又有誰在反思我們的生存空間和歷史意義呢?
引文(原為書中的壓軸篇)
科技人省思科技事─蘇元良專欄
菁英論壇-
想想存在的意義吧! 台灣代工製造業是一種燃燒生命的競賽
驍勇的斯巴達已然灰飛煙滅 拼死一戰的台灣黑手精神將如何延續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記者陳慧玲/台北) 2004/10/11
人類活動的軌跡就是歷史,而歷史的描述只能顧及當時當代的大趨勢,歷史如果真能反應事實的話,那麼眾多被忽略的細節就是最大的悲劇。笛卡兒說:「我思故我在」,的確,一個腦筋完全空白的生物或人類,其存在的意義確實難以定位。然而,從歷史的萬里長河看過來,一個「我思故而曾經存在」的個體,又算得了什麼呢?充其量只是被刪削掉的不可知。
從這樣的角度出發,沛縣劉邦在歷史上存在過,而沛縣的小老百姓就完全找不到存在過的痕跡了,在歷史浩瀚的典籍中他不存在,在沛縣泥土中,他也只是黃土一杯、春夢了無痕。但就像是一種補償,歷史不只記載了英雄,證明他們的存在,歷史也允許一種精神的存在。比如說,斯巴達以其驍勇善戰留名青史,這種精神是以全體幾代斯巴達人的勇敢堆疊而成,但沒有人記得哪個個別的斯巴達人,要是他們當中哪個人越過時光隧道重生於21世紀,也只能到古戰場搓摸古戰場記念碑,去遙想自己存在的意義吧!
西方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(Herodotus)於其名著“波斯戰爭史”中記載了波斯與希臘戰爭中英勇犧牲的斯巴達人,曾記敘有一紀念碑專門記念英勇戰死異鄉的斯巴達人,碑文道:「陌生人呀!去拉西迪莫尼亞(斯巴達將領拉尼達的故鄉),告訴她,在這?,我們執守她的吩咐,勇敢犧牲」。在這個肅穆的記念碑之前,後代人對斯巴達人的英勇無限景仰,而景仰之情卻無法具像成任何一個人。大概是這種不甘心被歷史浪花淘盡的心境,促使各時代的政治人物努力追求所謂的歷史留名吧!那麼其他人呢?其他人如何在歷史上證明自己的存在呢?總要存在才能談存在的意義吧?其實,現實生活?面,很少人會去問意義的,除非是日子過得非常辛苦的人。
台灣代工製造業走上巔峰 卻也無可避免的露出疲態
殺價求量的無止境戰爭 要讓歷史如何下筆註解?.....(略)
星期四, 5月 04, 2006
愛上 ...
想不到,這本最初掙扎著是否藉得買的《愛上圖書館》,竟然成為近來看得最對味的一本書,一口氣便把它看完了。
書很好看嗎?也不是,但就是對味。
一位當圖書館員到退休的王岫,一直努力在報刊寫小文介給圖書館,終於結集成書,由台灣有名的小出版社九歌印行。看他說,之前還結集出過幾本,但上網找不到,或許出版社太小之故?九歌對他來說已是一次突破了。
簡單說點書人書事,或有些絕不大眾化的文章,例如附錄介紹外國幾本主要英文書評刊物,恐怕連圖書館員也不是人人合用,但我就是愛看。寫起來沒有鍾芳鈴《書店風景》、《書天堂》的「奢華」,總之就像小小公務員那樣,規規矩矩。正如作者說,如今校友聚會,自己算是最沒成就的一個,但卻覺得自己一生過得挺愜意的。
或許,我喜歡的其實就是這種孤芳自賞。
書很好看嗎?也不是,但就是對味。
一位當圖書館員到退休的王岫,一直努力在報刊寫小文介給圖書館,終於結集成書,由台灣有名的小出版社九歌印行。看他說,之前還結集出過幾本,但上網找不到,或許出版社太小之故?九歌對他來說已是一次突破了。
簡單說點書人書事,或有些絕不大眾化的文章,例如附錄介紹外國幾本主要英文書評刊物,恐怕連圖書館員也不是人人合用,但我就是愛看。寫起來沒有鍾芳鈴《書店風景》、《書天堂》的「奢華」,總之就像小小公務員那樣,規規矩矩。正如作者說,如今校友聚會,自己算是最沒成就的一個,但卻覺得自己一生過得挺愜意的。
或許,我喜歡的其實就是這種孤芳自賞。
星期四, 1月 19, 2006
我最喜歡的5個作家
多謝 Ailie,介紹我去看老貓學出版,一流!剛從他那裡看到,台灣中時電子報新聞中心總監黃哲斌的新聞頭皮屑?世界枕頭痕,發起新春大串連,題目是「我最喜歡的5個作家」,就像之前blogger愛玩的5個怪癖,不禁反思一下,有那些作家的書我是固定捧埸的呢?
排名不分先後:
1. 董橋
2. 余秋雨
3. 趙慕嵩 (趙老大)
4. 熊秉元
5. 林達
6. 黃欽勇
7. 楊腓力 (Philip Yancey)
8. 龍應台
7. 南方朔
9. 新井一二三
10. 高希均
11. [土界]屋太一
12. 詹宏志
13. 戴厚英
14. 浦澤直樹
15. 阿城
16. 鄧拓
17. 蘇東坡
18. 黃仲則
......
嘩!嘩!嘩!不對,怎麼越數越多?
加上看黃哲斌最初訂的標準,許多作者的書我都沒有一出就買,甚至最終沒有買。
有買的,卻未必看。
沒買的,像南方朔和詹宏志,他們在各刊物上的文章,我卻是差不多一遇上就不放過的,怎算好呢?
而像高希均、戴厚英、鄧拓等,也是讀書時迷的多(當年還有張五常),如今已很少理了。
重新整理一下最後5強吧:
1. 南方朔 (唔計文字學和英詩作品)
2. 趙慕嵩 (未看過早期當社會新聞記者時的作品)
3. 董橋 (由《英華浮沉錄》開始看起)
4. 龍應台 (只看政論,不看她的小說或感性作品。)
5. .... 未能定奪,計買書是余秋雨,計看過的文字應是詹宏志吧?計逢書必看應是黃欽勇和[土界]屋太一才對,但閱讀時又沒前兩者的熱情。
要不要按例點5位下線呢?會唔會給人麻煩?
可惜藍毛又不玩blog,她看的書才驚人啦!
當遊戲玩玩吧:
多謝好介紹的Ailie
開書店的死神
好有學問的水駱駝
有自己一套影相又好Pro的地通拿
最後就是湊仔公Jan's
......
後來我再在屋苑「將中之家」的網站玩,但題目改為「最愛去的5個網站」和「5個最喜愛的香港地方」。總言之就是「5個最乜乜」。
排名不分先後:
1. 董橋
2. 余秋雨
3. 趙慕嵩 (趙老大)
4. 熊秉元
5. 林達
6. 黃欽勇
7. 楊腓力 (Philip Yancey)
8. 龍應台
7. 南方朔
9. 新井一二三
10. 高希均
11. [土界]屋太一
12. 詹宏志
13. 戴厚英
14. 浦澤直樹
15. 阿城
16. 鄧拓
17. 蘇東坡
18. 黃仲則
......
嘩!嘩!嘩!不對,怎麼越數越多?
加上看黃哲斌最初訂的標準,許多作者的書我都沒有一出就買,甚至最終沒有買。
有買的,卻未必看。
沒買的,像南方朔和詹宏志,他們在各刊物上的文章,我卻是差不多一遇上就不放過的,怎算好呢?
而像高希均、戴厚英、鄧拓等,也是讀書時迷的多(當年還有張五常),如今已很少理了。
重新整理一下最後5強吧:
1. 南方朔 (唔計文字學和英詩作品)
2. 趙慕嵩 (未看過早期當社會新聞記者時的作品)
3. 董橋 (由《英華浮沉錄》開始看起)
4. 龍應台 (只看政論,不看她的小說或感性作品。)
5. .... 未能定奪,計買書是余秋雨,計看過的文字應是詹宏志吧?計逢書必看應是黃欽勇和[土界]屋太一才對,但閱讀時又沒前兩者的熱情。
要不要按例點5位下線呢?會唔會給人麻煩?
可惜藍毛又不玩blog,她看的書才驚人啦!
當遊戲玩玩吧:
多謝好介紹的Ailie
開書店的死神
好有學問的水駱駝
有自己一套影相又好Pro的地通拿
最後就是湊仔公Jan's
......
後來我再在屋苑「將中之家」的網站玩,但題目改為「最愛去的5個網站」和「5個最喜愛的香港地方」。總言之就是「5個最乜乜」。
星期二, 1月 17, 2006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