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兩本都是了解香港教會生態不可少的書,合看更好。一本是統計調查,已經進行了十多年;另一本則是個人經驗,個案研究積累總結。論可讀性,以《101》較吸引,特別是作者葉松茂就事論事,句句入肉,有point,不必拋聖經,可以從紙面感受到作者的關切和委身。
雖然我不能完全認同葉的觀點,但卻很欣賞那種認真、不空談的態度。
參考網址:
香港教會更新運動
時代論壇書籍
我愛逛書店,就算沒錢買,沒時間看,到書店走一走還是如魚得水的。
很早我就知道,自己的性格像一頭鷹。
《香奈兒 ─ 火與冰的女人》這本書看到未夠1/3,我已肯定我不屬於那個世界。
近來過著一面看書、一面掉書的日子,也不知已清理多少了。這本買了多年的的《正值銀杏生輝》,講作者在香港參與社運工作多年後,忽然跑到北大唸以前沒有讀過的中文,還讀到博士才回港,要不是找不到國家工作還會繼續留在北京。

年 前看區結成的《當中醫遇上西醫》(香港三聯出版),作者提出一個觀點,中、西醫的競爭不只是療效的問題,而是背後一整套科學方法的問題。面對西醫那套有 效地不斷完善和提升的制度,中醫根本無力競爭,即使是文革時在內地有官方大力推動針灸等中國傳統醫療技術,實則幾十年間西醫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比中醫發,更 獲得病者的信賴。
最近到天地圖書,又發現內地一本《挽救中醫》(呂嘉戈著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),指新中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,從事中醫者的數字停滯不前,所謂科學化、資本化和制度化根本就是扼殺中醫!
事實上,美國的飲食業發展很蓬勃,廚師也是一種專業,食譜的出版製作很認真。法國的廚師幾十年前來香港交流,早已把中國的炒和蒸引入新派法國菜中,如今已是天下皆知的事,再非中國人獨有的秘技。
很少屬靈書籍吸引我一口氣看完,《教會大變身》是一個例外。
看這本書,我看到台灣與香港的差距,那是產業和文化上的差距。
有誰?有誰?會在產業競爭出生入死時,能跳到更高角度,思考產業的存續和歷史意義及文化問題?那絕對是一種形以上的哲學層面思考。沒有作者蘇元良當過Bell Lab R&D,入過台灣工研院,再投身台灣大型光寶集團當總經理,實在寫不出這樣思考角度的文章。
想不到,這本最初掙扎著是否藉得買的《愛上圖書館》,竟然成為近來看得最對味的一本書,一口氣便把它看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