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3月 26, 2010

千方百計有規劃地傳福音

說了幾次後現代、新興教會,骨子裡我其實仍是舊世代的人,像這本《建造具感染力的教會》的寫作方式,便正對我口味。

看書,最怕「講就天下無敵,做就有心無力」,又怕無人駕駛,不著邊際。馬可‧米道堡(Mark Mittelberg)曾擔當全美十大教會之一柳溪(Willow Creek)的佈道部主任7年之久,在書中充分示範了什麼叫按部就班,實事求是。書雖然差不多500頁厚,但看起來卻越看越有勁!而且讀者會完全清楚自己的進度,因為作者將路線圖說得十分清楚。

首先,他指出當今世代本質上抗拒福音,佈道要像當年的宣教士,先移走許多(現代)文化鴻溝。

然而,傳福音不能單靠心口掛個勇字,許多時大部分信徒並不善於社交,或灌輸理念,純粹驅趕、策動、鼓勵他們去佈道,僅會增加他們的挫折感。(想想教會佈道年「一人一果子」計劃與最終結果的反差吧!)

書中有個舉例,假如把教會比作企業,佈道部就是推銷、marketing。許多企業最重視就是推銷、marketing,賺錢靠sales,cut budget最後才cut賺錢部門。對於佈道部,教會又有沒有同樣的重視呢?(非主要例子,也言之不詳,這裡我加油添醬,因為太深得我心。)

佈道有法

教會佈道要成功,便要把傳福音視為教會最重要的工作,而不是眾多重要工作之一。

釐清這觀念後,便要積極讓教會上下都有這樣的想法。

大家都了解了,教牧不能一身多職,必須找一個專門負責的人(受薪或義務均可、大小教會也不成問題),那人當然也要有佈道的熱誠,專責工作。

佈道負責人之後便要在教會中找出同樣有心佈道的人,成為團隊,經常培訓、互相鼓勵、互相支援,讓佈道之火不熄。依作者看,一家教會多數約有1/10人有傳福音的熱誠(30人教會就有3個),就是他們了!

然而,並非要把這班熱血分子獨立出來,全教會就靠他們去佈道。不!作者的意思是,之前不是全教會都認識了傳福音的重要嗎?那麼各樣事工,總有些會與傳福音沾上邊的,這時候便是佈道小組去支援的機會。佈道部不是一個專門負責佈道的部門,而是支援、驅動全教會各部去佈道。(這確是許多教會的死穴!)

教會上下,更要接受佈道栽培(三福四律、與人決志、信仰釋疑、護教學、佈道資源、知名見證etc)。至於佈道部,本身更加要反復練習,不斷互相打氣。

當然,佈道部也可以構思有特色、有針對性的佈道活動,或參加社區性的福音活動。不論任何活動,都要有目標,事後有檢討,不斷改進,不能做過就算。

目標與檢討

作者早已指出,佈道不只是叫人決志,成果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,而是有一系列活出基督、建立關係、移除文化鴻溝的過程,這些工作都是傳福音的一環。因此,目標不是簡單的決志數字,而是每項活動能否達到預期目標,一環一環的,最終把人帶到基督面前。

有些初期活動,例如建立關係,如非情況特別,根本不宜一開始就大談信仰。不過,也不是一味遷就未得之民,信仰的核心概念「人人都是罪人,唯有信基督可蒙赦免」更完全不能打折(其實這也是我們信仰最吸引人的地方),而是要到時機成熟時一步一步帶領未信者認識。

作者深明白,要吸引真正悔改的人,不強迫,只求盡傳福音的本分(不過這本分不能白白浪費)。心志未預備好的,你拉他進教會來也沒用。

糟糕的是今天有些教會,佈道活動沒果效,便推說是神未應允,不檢討、不反省,好像曾辦無效益的活動,未能帶領更多人認識基督也沒什麼。

此外,作者也指出現今許多教會忽略了鼓勵熱心佈道者,表揚帶領人來到基督面前的信徒。舉例可以在洗禮時,請帶受洗者來教會/負責栽培/為他決志者起立,接受鼓掌。這少少認同,已是對他們大大的肯定,更可顯出教會多麼重視傳福音。

全體參與

書後半部花了許多篇幅,分析6種傳福音的方式,表示信徒總能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式,然後互相配搭,不能強求或高舉某一方式,不能要求人人都用一種方式,最重要是有機的調動配合(當然絕大部份教會不會同時6種會友分佈剛剛好)。這6種便是:
- 直截了當
- 善用理性
- 作見證
- 好客聯誼
- 主動邀請
- 僕人服事
簡言之,人人傳福音不是假的,你絕對可以出一分力!

然後便是持之以恆,絕不妥協/偷懶。作者還訂下一個很合理的目標,就是教會1年要增長1/10,這樣7年教會便可增長一倍。

其他教會怎樣不清楚,柳溪今天已是全美十大教會之一,據2009年Outreach 100的統計是全美第3,每星期崇拜人數達23,400人,而它也是全美增長首100大教會之一,一年新增的會眾數以千計!(相反全美第一大教會湖本Lakewood已停止增長了。)

看完這書,你覺得作者所言不單是可行的,至少許多地方你都可以參考,甚至會躍躍欲試(當然限其中某些部份)。最不濟,也可刺激你反省本身教會是否真的重視佈道,有那些地方做得不夠好?

書雖然厚,我斷斷續續地看,但由於作者總適時地重覆整本書的大綱,概念很容易便記住了。一大本「手冊式」讀物,卻能令人看得津津有味。單從這幾點,就可看出作者果然是高手!

星期三, 3月 03, 2010

小屋 (The Shack) 背後


《小屋》是一本基督教小說,在美國是暢銷書,但網上評論兩極。基本上推薦的信徒多極讚賞,說被騙的(以為是犯罪小說或心理治療類著作)則每是非信徒。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呢?

內容簡介

簡單說,《小屋》作者可說是一個很普通甚至有點失敗的人,生於傳教士家庭,婚姻失敗又破產,連屋都被人收了,曾接受心理治療。這本書,據說是為他的子女而寫,以小說形式,記下他對神的看法。小說前1/3篇幅是罪案重演,花上百頁篇幅,講述主角小女被連環殺手忽然刧走遇害,從此成為家中的不堪重提的「巨慟」。後來主角收到上帝邀請,來到事發小屋,經歷醫治,加深對神的了解。

這樣的小說,對普通人來說是無聊,對猶太教徒和穆斯林而言是褻瀆神,傳統基督徒或許覺得難以接受,後現代/新興/80後信徒又思想開明的,簡直正中口味。

事實上,作者特別削尖文筆,書寫的頭100頁罪案重演,在荷里活電影薰陶下的現代人,恐怕只能接受最長5-10分鐘的引子。要不是美國是一基督教國家,這本書實在很難暢銷起來。主角遇見神時,第一樣作者妙思便是對三一神的比擬,對信徒來說實在很有創意,但對一般人來說,可視為不必要的廢話。是的,這本書僅適合基督徒觀看,初信者/慕道者也可以,但拿來給未信者看,就是對牛彈琴。

信徒的世界

基督教/基督徒二千年來不斷面對許多反反覆覆的問題,例如神為何縱容罪惡?我們要如何討神喜悅?什麼為之三一神?(問問自己,除了在討論三一神學時,日常生活中何時會用到「位格」這詞?)耶穌釘十架的意義和是否有必要呢?神真的愛我/人嗎?什麼叫耶穌/聖靈進入到我們心裡面?與我們同在?上帝怎麼看起來那樣失敗和糟糕?這些問題初看有點難,但問了二千年,多多少少已理出許多頭緒了,當然頭腦認識的,與實踐出來的,以至化成生命一部份的,其實是三碼事。《小屋》以富創意、想像又容易咀嚼的方式,處理了幾個這類問題,很有啟迪作用。


自問是一位受胡思亂想的基督徒,看到作者所用的比擬,有時也會發出「為何我想不到?!」的感慨。當然,你不能把它當神學,但作為信徒間的分享,確有新見。

何況,基督徒知道你有話要說,便預備好慢慢看下去。至於平常讀耆,最重要是「請你立即讓我high」,難免就會有被騙感。

暢銷書的養成


書的結尾提及一個計劃,鼓勵讀者推介這書,寫書評、網誌,介紹給身邊的人,甚至推薦給報刊的書評、書訊版或所在城鎮的傳播文化人,總言之增加曝光,有機會將此小書化成電影。這不就是「病毒行銷法」(viral marketing)嗎?難怪這樣一本小書竟能跑出。這種動員法,又令我想起福音電影上畫時,全港教會的運作方式,不知這樣的聯想對你有什麼意義呢?


此書中文版由台灣圓神網絡的寂寞出版,圓神非基督教書店,寂寞之前出的是《神紋身的女孩》,如今卻推出《小屋》,實在怪怪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