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12月 24, 2012

偏見的質素

p.16 後來他論著《中國皇帝歷史畫像》獻給法「重」X 應是「法皇」

p.26 在「1982」年,日本近代文學家芥川龍之介到中國旅行觀光,其後在 1925 年發表了《中國游記》一書。 X 應該是 1922 年,翻查資料事實應為 1921 年,反而「游」記是對的。

p.40 而不是儒家傳統讀書人歸隱山林的藝術「的藝術」理想生活。 X 重複了「的藝術」三字,也沒言明什麼為之「藝術理想生活」。

p.65 最近「海?」正開辦廉價航空的英國 easyjet 公司已開設了 ... X 實在看不懂「海?」是什麼,整句亦不通順。

p.83 Picadilly 與「涉」谷 X 這篇出現大量「涉」谷,應是「渋」谷,是東京澀谷的日本簡化字,對應舊體字「澁」谷。不過。自從 90 年代日本剖視援交片「涉谷 24 小時」出映後,全港報刊都大寫「涉」谷,已「澀」不回去了。

p.123 圖題:張愛玲的第一部話劇《傾城之戀》於 1944 年在上海「開」心劇院首演。 X 應為「蘭」心劇院,原文無錯,只錯圖題。又查資料似乎應叫戲院或大戲院,而非劇院或大劇院。

p.143 「 」年代外遊回香港 X 缺了一個詞,猜是想寫「那年代」吧?

p.174 宣傳口號是 “Everythingispossible”,與外國某運動品牌 “Impossibleis nothing” 有異曲同工之妙 X 很明顯漏了插 spacing 空格。這篇稿有許多英文字,只有這兩處出錯,而錯誤看來與避頭點或頁尾走行轉段無關。

另外這書的印刷剪裁出問題,天頭地腳飄忽,一時頁碼差點貼到頁底,一時又相距甚短,叫首行差點碰到頁頂。

「你這是什麼意思?少少錯誤不影響文章的真知灼見啊!」

我全沒有批評作者文筆或觀點的意思,請勿誤會,只是指出這本「增訂版」的小問題。
坦白說,大家都是出來搵兩餐,我也是趁特價時僅花 $10 買下這書。假如有兩本同樣的書,一本 $10 不排除有錯別字,一本 $15 但經再三校對甚少錯別字,我會買那本呢?
我會等經細心校對的那本降價到 $10 才買!
記得以前當見習助理編輯時,每篇文章都要經三人互相校對才能付梓,結果出來仍然可以發現有錯。校對這回事實在太難。
這書的原稿是報紙專欄。不過是專欄,錢多極有限,時間又緊迫,少少錯漏在所難免。

我僅想列出,今天香港台面文化人的《偏見》質素吧了。

星期三, 3月 28, 2012

閱讀和寫作的意義

這本書的「故事」,其實很簡單。作者的文筆,坦白說有點單調、乾巴巴。我猜這不是翻譯的問題,在寫到父女之情和離婚之痛時,基本上都是那樣平鋪直述。甚至可以說,整本書的結構就是一段流水記事。

只不過,故事本身震撼,情深文自顯。在美國這地方,貧民的生活竟是如此的無望,戰爭受害者的記述竟能引起他們的共鳴。

最震撼我的,不是作者一段段的驚奇,而是讓我重新省思在這全球化、網絡化、商業化、城市節奏緊張急速的世代,(書籍)閱讀和(個人)寫作的意義。

或許我一天網上的閱讀量已多過作者學生的一年,但我的體會卻不似他們有生命的改變。論到筆耕,作者的學生可不是在寫anobii書評,而是稱得上是書寫生命啊!

星期二, 2月 14, 2012

無法直面的絕對貧困

看書時發現,我竟然有點無法讀下的感覺。並不是這書寫得不好,只因無法面對作者所描寫世界各地貧民窟的實況。

看著看著,想起電影「與神對話」的一幕,潦倒的主角在垃圾收集站檢破爛,見到有一盒丟棄的Pizza,剩下許多塊。他想了想,盡量伸手把冷掉的Pizza檢起來,經一番努力終於可以飽餐。回頭卻見有位小孩在望著他,小孩和他面對面,一時害怕便走了,他則坐下來哭泣。

以香港人的標準,這確難堪。雖然我們這個城市,天天都有檢破爛維生的老人家在市區各角落活動。《向老天借膽的旅程;世界貧民窟絕對體驗》記述的,倒是比這悲哀千百倍!我只能想到電影「芙蓉鎮」的一幕,身份屬黑五類被專政對象的男女主角決定結婚生子,女政委不許,要將男主角調到外地去拆散他們。電影指主角兩人被罰跪在狂風暴雨中,男主角對劉曉慶說:「要活下去,像狗一樣活下去。」我記得這一幕,因為看過小說,小說寫的其實是女政委調走男主角外,命人拿鐵線來穿過女主角的奶子:「看妳生下來怎樣奶大。」就是這一句變態的惡毒,令我印象深刻。

《貧》所描述,基本上就是「像狗一樣活下去」的一群。想一想,不像狗那樣活下去,還可以怎樣?

「讓孩子幫忙賣春,對教育不會有不良影響嗎?」
「我就是不想讓我女兒將來當妓女,現在才會當妓女賺錢。這麼一來,我就可以讓她吃飽飯、供她上學。我想等我女兒將來長大,一定會瞧不起這個當妓女的媽,可是那樣一來,她就不會想要當學我當妓女了。她只要照那樣變成一個走上正途的人就好了。」
六年過後,我拜訪同一個地方,結果她的女兒出落成一個漂亮的高中生,以流利的英語迎接我。...當然,她們裡面沒有人變成妓女。 (p.238)

這令我想起在短宣時聽過,一些落後國家,教會有姊妹賣淫。大家不揭破,教會不會主動處理。因為姊妹的一家,姊妹的子女,可能都靠她賣淫來維持。賣淫與否,關係到她一家的存續。

不過後來遇到一位柬埔寨牧師,他的思考角度卻不一樣。柬埔寨首都金邊有妓女,他便發展一套「耶弗他」(*)事工,專門向妓女的子女傳福音。是的!聽太太Joyce當年談機構的愛蓮事工,接觸的風塵女子未必來教會,但她們卻會主動叫子女去教會。
(*) 聖經舊約士司記第11章記載的一位領袖,是妓女的兒子。

都是說回書吧。書本原名「世界真實貧窮學講座」,從微觀層面,經由作者多年來到世界各地貧民窟的探訪、住宿,詳細剖析貧民窟的社會生態,包括職業、生死、看病、戀愛、結婚、街童、非法交易、乞丐種類等,當中有一部分特別談到賣淫的生態。一般人眼中,世界各地貧民窟都一樣,作者卻細分出亞洲、中東、非州各地貧民窟社會的不同。其深入程度,實非一般宣教書籍可比。舉例說,執閉的伊朗也有色情事業,就設在貧民區也就是基督徒區,人們去尋歡時還會祈禱求阿拉恕罰,一切只因那些萬惡的基督徒。

其實2010年6月號香港樂施會出版的第26期《無窮》雜誌,便以「窺伺貧窮旅遊」為主題,到今天還可以下載PDF來看看,教導人如何以正確心態去感受,探訪do and don't。

只是書中所描寫的實在太殘酷。例如在街童的一章談到一位小孩子,因為目睹雙親被殺,靠吸食強力膠麻醉自己,沒錢唯有幫變態的同性戀口交賺取生活,後來因為太髒了,變態的人也不要他。有次作者見到倒在地上,買了些麵包放在他身邊,再路過時麵包不見了,他賣了換來強力膠吸食。作者勸他不如到修女那處吧?他怎都不肯,因為怕腦中再見那些恐怖的回憶。

他的生存,仿佛就是一直為了死亡,一連串的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悲哀。

只是我們能做什麼呢?只能從一點一滴很微少的開始,當到有一點成果前,已不知有多少這些恐怖的生命際遇隨風而逝。作者的筆觸不煽情,正因此所以特別愀心。他會為那倒下來的街童留下麵包,又會和他們說話,絕對是一個有心人。有心人面對此情此景,那才是最難自禁的。

唯有那書中描述到的少少人世間僅有的道義,例如有孕婦趕去醫院前穿羊水,不知那裡來的四周民眾就用木板抬她去醫院;赤腳醫生/巫醫盡力安慰即將去世的病人,讓貧民死得不那麼孤單(我想起德蘭修女);妓女戶一起生活互相照顧扶養小孩。就是那點點滴滴,保留著一點叫是人性/社會文明的東西吧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