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11月 24, 2006

香港教會

兩本都是了解香港教會生態不可少的書,合看更好。一本是統計調查,已經進行了十多年;另一本則是個人經驗,個案研究積累總結。

論可讀性,以《101》較吸引,特別是作者葉松茂就事論事,句句入肉,有point,不必拋聖經,可以從紙面感受到作者的關切和委身。

雖然我不能完全認同葉的觀點,但卻很欣賞那種認真、不空談的態度。

參考網址:
香港教會更新運動
時代論壇書籍

星期四, 11月 16, 2006

重新看到了自己

很早我就知道,自己的性格像一頭鷹。
除了遠不可及的天之外,睥睨俗世的滾滾紅塵。
曾經,我以為自己可以不再飛,
可以任由別人從我身上拔毛,即使那很痛,
然而,我最終都無法變成一頭狗。
昨天,我又飛到九霄之外去了。

因為信用卡剩下的e-cash dollar到期,唯有走去中華書店買書花掉。
買滿二百有九折,cash dollar估計有$150 (原來有$17x),當然湊夠數化算。

早想買董橋的《故事》和商務的《洞穴奇案》,但剩下的餘額怎麼擺也擺不平。
後來發現龍應台的《請用文明來說服我》(天地),正好!偏巧原來還有一本她編的《思索香港》(次文化),加起來又超額了,應該怎辦好?

還記得,龍應台是讀大學時因《野火集》紅起來。那時偏不賣帳,就是不看!到快畢業了,見有簡體字版才買下來,雖然書寫環境(台灣戒嚴晚期)和香港不同,但仍能感受到那股年青的憤慨,那股生命力。

再次接觸龍應台已是多年之後,除了小說之外逐本看,連合編的《戊戌百年紀》也不錯過,她也沒令人失望。特別是連罵她的文章也收錄起來,這點胸襟恐怕余秋雨便及不上了。

以前想,鬧人是成名捷徑,魯迅、李傲、毓民都靠批判揚名。但要持久,像董橋、余秋雨那樣的才是正道。慢慢的,思想卻轉變了,不平則鳴,做人何必想太多?龍應台亦不簡單,雖然愛「整色整水」,但並不為鬧而鬧,有point的,有她背後的一套理念支持。

怎 麼好呢?最後我竟放棄董橋,把兩本龍應台都買下來,加上《洞穴》,再搭一本內地版《世界是平的》。《思索香港》副題「從媒體與公民社會的角度出發」,是研 討會記錄,內容有「華文報紙的文化承擔」、「我們的城市怎麼了?」、「我們離公民社會有多遠?」等,十分的小資產階級口味,心想快快看完便送去圖書館,了 卻一點心癮便算。

誰知,這樣務虛的話題,卻吸引我一口氣在24小時內讀完。那天買的幾本書,最先翻完的便是這本。原本在看的小書《足印背後的故事》也給我暫時掉下。雖然書中有錯字,但看到一半,我已知不會把書送人。

為什麼呢?書中的內容不是仍「得個講字」,離日常生活很遠,又不實用,難以和人分享嗎?
是的。正是這樣!正因為這樣!
我始終仍是那一種人,會閒坐著,思索中國的出版自由,反思台灣的民主歷程,細想公民意識在香港,想起傳媒的「生存壓力與生命尊嚴」。
過了這麼多年
放棄了這麼多
書掉了一批又一批
但我依然是我

足印

相信就算不是基督徒,也聽過「足印」這首詩。
究竟是誰寫的呢?
想知就要看「足印背後的故事」。
很平凡的一對有事奉心志的夫婦,沒有什麼峰迴路轉的情節。
但平淡卻真實
神籍著他們祝福了很多的人。

不過,足印的故事並非至此結束。
這裡有更詳細的介紹,竟有人鑑證出1936年版本(比書所說原創於1964年早許多)的「沙上足印」。

詳情請看這裡:http://www.wowzone.com/fprints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