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10月 04, 2010

《名偵探的守則》的大背景

東野圭吾的《名偵探的守則》,就是把各種本格派(重視邏輯)推理小說常見橋段拿來諷刺一下,密室殺人、死亡密碼、碎屍、無頭屍、童謠謀殺到旁白者/主角即凶手等,都拿來「演練」一下。還夾雜一篇偵探小說改編電視劇俗套。

好看嗎?看你對本格推理的認識/熟習/熱衷程度。年輕人應該較感興趣吧?

我有興趣的,倒是這書出現的大背景。

今天香港仍有許多「刑事偵緝」類電視劇,美國就更多了,我們在香港也可以不斷看到「神探阿蒙」,還有各種電影、小說素材等,為什麼沒有出現類似的作品呢?

香港地方太小不用說。拿美國比,解謎式的電影、電視劇多的是,然而很明顯早脫離了本格派的作風,加入社會派或心理描寫等,又或融入魔幻、科幻。像七宗罪,也算是童謠謀殺案之一吧?但和作者所想諷刺的,其實已很不一樣。

換言之,只有停留在本格派的世界,這樣的書才有市場,才有出版的可能。這,就是日本!是的,不論金田一一還是柯南,我們仍可以不斷看到如此重複又重複的橋段(例如孤立空間),而非像美國電視劇那種辦案實錄的形式。不知何故,日本本格推理就是這樣停滯下來(當然不斷有時代背景的變化),重複又重複,市場又能接納/忍受。是日本文化的封閉性?日語的障礙?還是其他原因呢?類似情況在日本動畫上更常見,不過美國漫畫也不見得優勝多少,有幾多與時並進的創新。

想想在香港先透過電視劇「神探伽利略」認識東野,首集用激光殺人,重點不在技術,而是經過實驗,發現犯人是蓄意的,經多次試驗才能成功殺人。這一點兼顧作案實況,不就是1984年高安兄弟《血迷宮》(Simple Blood)那種嗎(東野還差多了!)?早算不上什麼新東西。

書的結尾以「這樣,本格推理小就得救了。」作結,日本令人感興趣之處,是有人發現問題,嘗試努力改變。因此,我想日本的本格派仍是有希望的。

延伸閱讀:劇情函數庫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