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12月 01, 2005

不再讀書人

想不到,不乏宣傳的維園戶外讀書節(展),我也錯過了。

星期一, 11月 28, 2005

星期六, 10月 29, 2005

再來兩本無國界

都是來自香港的

第一本是傑青陳英凝的《太陽之下無國界》 ,經濟日報出版,我托Moses買,7折。

第二本則是進一步(之前已出了《寫在救援的側面》)出版的《來自圍城的家書》,後者其實是譯作,譯者陳鳳潔,文筆一流!

對這批無信仰背景的無神論人道主義者,我越想越覺得有點不可思議。不是他們所作所為不可思議,是人實在太奧秘了。

星期三, 9月 14, 2005

第四度空間



近來看多了一點靈恩派的書

好似趙鏞基的《第四度空間》和侯樂道的《管家職份的再思》(1, 2),又唔係覺得咁差。只要不把他們所說的是為「真理」,而是一種經驗分享便成了,許多傳教士的書也要這樣看的。從他們的分享中,確對我有許多共鳴和提醒。

當然,假如你把他們說的看成「定律」、「道理」,那就會有許多問題。

星期五, 7月 01, 2005

來自台灣的醫生


補充兩本台灣著作,《愛呆西非連加恩─攝氏45度下的小醫生手記》和《無國界醫生行醫記—出走到賴比瑞亞》,前者2003年底出版,後者則是05年中剛推出的新書,兩本我都未看過。



參考網址:
圓神出版社
台灣新學友書局

星期三, 6月 29, 2005

SARS遠去的日子


在觀塘APM發現了本《我最寶貴的》,三聯出版,原是香港樂施會的一個展覽,變成內地富裕地區中學的一場社會調查活動,最後變成了這本書。想不到,內地也踏出這一步了。

書本中英對照,鬼佬的序言明顯寫得有感情,不像中文的序言更多地把這視為一場社會運動。不過,英文序言中提的封面照片,和現時書中用的明顯有別。


這本書令我想起之前無國界醫生出版的《寫在救援的側面》,如今在書店已很難見到了,應該有一定支持者吧?

SARS過後,香港人像有點變化,但又好像根本沒有。
經濟日報出版,去年沈祖堯的《不一樣的天空》和今年鍾尚志的《刀下留人》,都有人談論,但更多似乎只在其話題性,而非醫德、醫者的精神等,就如電視上的韓劇「大長今」和「醫道」。


樂施會網址:www.oxfam.org.hk
無國家醫生網址:www.msf.org.hk
經濟日報出版社:www.etpress.com.hk

星期五, 6月 17, 2005

咖啡的國度


最近發現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原來也出了一本談咖啡店的《蒲公英領土》,不過今次談的既非美國、歐洲或台灣,而是南韓!

另外,台灣麥田又有本《蘇格拉底咖啡館》,不過那不是談咖啡的,而是講哲學。原著Socrates Cafe: A Fresh Taste of Philosophy,Christopher Phillips著。

星期五, 6月 03, 2005

到便利店看潮流


台灣的便利店,帶給我許多回憶。

大學讀書時,便利店開始流行,當時7-11的廣告是「梗有一間係左近」。但我嫌貴,好少光顧,連曾受許多年青人歡迎的「思樂冰」,我一杯也沒喝過。

當 時對7-11的認識就是24小時營業,而不知道7-11是朝7晚11咁解。因為第一次看到7-11是讀《明報月刊》一篇談《大趨勢》的文章,那時《第三次 浪潮》、《未來的衝擊》和《大趨勢》被趙紫陽一派奉為顯學(未來學)。那次「明月」便借7-11來說明24小時運作的大趨勢。許多年後,我才知歐洲的7- 11入夜便關門。今天,更明白許多地鐵站的7-11都是晚上關門的。

對7-11的親身密切接觸,還數第一次獨個兒去台灣。那兒的7-11真多,去過幾家地方都比香港的大,還有熱食如蒸包等,覺得很新鮮。幫趁多次,就像麥當勞之於背囊客,7-11在台灣也給我「沿途有你」的好感。

之後看過陳水扁當台北市長年代一班年輕人編的《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》,一本怪書奇書,當中有篇談7-11的鬼話(7-11應提供自閉空間),對當時已身為自由人的我來說實在覺得有點妙。當上自由人後,越來越晚睡覺,喜歡半夜落街閒逛、喝啤酒,7-11/OK更成為我的好拍檔。也是那時候才知,晚上的便利店可以十分熱鬧,一點不較白天遜色。

後 來,隨著便利店在台灣迅速發展,深入生活,慢慢成為一套顯學。於是網絡作家蔡智恆在《第一次親蜜接觸》後有《7-Eleven之戀》,台灣還出版及翻譯了 《零售創新:7-Eleven成功之秘》、《7-Eleven零售聖經》、《7-Eleven物語》和《7-11的流通革命》等書。

某次 無意中在光華文化中心看《天下》雜誌,大談7-11在台灣的成功經驗,更是精彩,想不到7-11當年在台灣竟然蝕了7年,幸好統一財團願意撐下去。最後7 -11成功,賣即食麵的變成零售業鉅子,之後又帶出賣咖啡的Starbucks。這些早在看《高清愿傳》時已看過了。如今統一甚至入股台灣博客來,網上買 書可到7-11取貨!

05年,天下終於出版《台灣7 Eleven創新行銷學─每天600萬個感動》, 雖然明知是自吹自擂之作,一面倒讚好,但還是開心買下來,延續那一點與7-11的姻緣。書寫得頗有興味,能擴及社會的角度,例如7-11和旅遊境點,在離 島區的7-11,7-11的貨架更新速率、便利店的冷凍系統、7-11的滲透力等。記得早幾年台灣經濟差時,7-11推出40台幣的國民便當,盛極一時, 連Acer都嚷著說要推出「國民電腦」。今天香港便利店的十元飯盒,成行成市,其實便是由此而來。

總言之,逛7-11看潮流是沒錯的。

看 完書後查了點資料,發現書中所列數字和網上找到的有點出入,但無損7-11的盛名。根據台灣公平會資料,當地2004年底有7539家便利店。其中統一超 商(即7-11)佔46%,全家便利店佔約20%,第3位萊爾富12%,由第四位起市佔率降至10%以下。注意,第四位OK (9.8%)和第五位福客多 (4.4%)背後都有統一超商注資,統一集團的市佔率根本遠超50%,和全家差不多已寡頭壟斷。以台灣2270萬人口計,平均約3000人就有一家便利 店。

在香港,僅知7-11有分店>600家(連收購地利店後變身的7-11 Express),OK假如根據網上的資料數算,有分店212家。估計香港要8000~8500人才有一家便利店,和台灣相差成倍。

[後記] 馬英九當上台北市長後,找了《100個理由》的其中一位作者許允斌策劃,由市政府出版了本《瞻前顧後:台北的絕版、復刻與新生》,那時托朋友從台灣買回來,結果很失望,和前作相差太遠了。之後香港的文化人東施傚顰,出了本《愛恨香港的101個理由》,更加失敗。有些事,可一不可再,怨不得人。

星期二, 5月 24, 2005

咖啡傳奇


1994年,攝影師張耀出了本《打開咖啡館的門-歐陸三百五十年的文化風雲》,接下來還有《咖啡地圖》和幾年後才出版的《叫 Cafe 的地方—世界咖啡屋全景》,完成了他的咖啡三部曲,開啟了「咖啡文化學」。

最記得他在《打開咖啡館的門》的序言中說,他在香港編這本書,但只有在台灣才能出版。

台灣確是中華文化的另類,喝咖啡隨時多過喝茶的,喝茶也愛加這樣那樣去,變得新奇。

2004年,台灣聯合文學重新出版《打開》(全新版)《地圖》(全新版)兩書,作十周紀念。

人間著書能夠至此,可以無憾了!

05年過年時到台灣,碰上國際書展,那時又出了兩本有關咖啡的書
《咖啡精神:咖啡和咖啡館的文化記憶》《咖啡時代: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》,兩本都印刷精美,但也昂貴。《精神》由台灣的果實出版,之前已看過他的《布爾喬亞》和翻過《悲劇帝國俄羅斯》,由於《精神》的內容較大路,我最後選了《時代》一書。


《咖啡時代》作者沈孟穎,學室內設計的,畢業論文寫到台北的咖啡館,後來就由論文擴展而成這本書。雖然書中也提到室內設計等,但文章卻由台灣日治時代談起,緊扣社會及文化脈絡,旁及女性角色變化等,更似一本人文著作。

由論文可以變成這麼一本有趣的書,這難道不是每一位象牙塔內煮字者的奢望嗎?

提起咖啡,好多年前已買了本《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》,98年出版,當時香港還未有星巴克吧?不過一直沒時間看,最近這類書多起來了,台灣便有人出了本《咖啡中的極品星巴克: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連鎖品牌經營策略》,StarBucks的公關John Simmons最近也寫了本《我姐姐是位咖啡師傅--STARBUCKS大品牌故事》,由香港三聯出版。


人怕出名豬怕壯,Starbucks起來,自然有人以他為目標,於是外國便有《咖啡夢:一家小店打敗Starbucks的傳奇故事》,中文譯本由台灣臉譜出版。令人意想不到是,此書原著《Beans: Four Principles for Running a Business in Good Times or Bad》 (原書名根本無提Starbucks的!)在Amazon的網上書評中,有位讀者便寫明是
Y. Lui (Hong Kong, China)。


更令我意想不到的,是最近去探朋友開設的簡體書店,竟見到有本《閱讀咖啡是一種幸福》,出版社叫農村讀物,那是一家SPR集團的咖啡連鎖店品牌,在大陸開了許多分店,但我懷疑其實來自台灣的「閱讀咖啡」,但翻台灣網站卻找不到這本書,中國實在走得太快了。

星期二, 5月 17, 2005

由這本書回想起那段手記


我不懂欣賞抽像畫,但我意外地喜歡這本書(黃俊郎著、華人版圖出版,簡體版江西美術)。
像是塗鴉,閒聊,但每一頁都是許多心情,城市中失敗的逐夢者放棄前的訃辭。
作者說:「這本書沒有要獻給誰,但送給買它的人。」我明白的。

是了,就是那種感覺,好像蔓延在小酒館裡的聲音(李茶著、生智出版),即混清吧的日子。



那一年,是98年吧?那本台灣中時出版的廣告人手記漫畫(莊永生著),既幽默、又哀愁,也曾經打動了我。
在一本已結業雜誌上的小東西,沒有成為大名氣,卻又觸動了許多的心房。
不是看網上的書評,恐怕我已忘記這樣的句子了:

「現實的狀態總叫人對遲遲無法完成的夢想,充滿期待,然而,歲月卻一刻也不能停留的向遠方流逝。……
想想即將步入三十的年華,是不是也在重重的浪漫記憶中,逐漸凋零……」

今天,我已步向四十了。

星期日, 2月 27, 2005

《趙老大的餃子館》


因為這一本意外發現的書,整個台北國際書展之行便變得有價值。

趙慕嵩,台灣過去有名的記者,最後職位是中國時報周刊(明周式八卦雜誌)副總編輯,擅長寫警匪社會新聞,台灣兩大報系中時和聯合都做過。

退休後,趙慕嵩和大陸娶的杭州老婆走遍大江南北,當起自由撰稿人,寫下「遊走中國系列」一套5書《遊走中國》、《前進西藏》《微笑的駱駝》《沙漠中的女人》《悠遊記憶的國度》,我就在那時從書架上認識他的。由《遊走中國》開始,一口氣讀下來,挺羨慕他那種笑傲江湖的豪情。

但由圖書的代序者演變不難發現,台灣出版界特別是中時系統之內,已越來越少人畀面趙老大了。終於,到了最後一冊《悠遊記憶的國度》,作者宣佈當自由撰稿人活不下去,他改行去開餃子館。那時,我已想過下次去台灣時一定要探一探他,可惜今次過年回台灣卻忘記了。

之後趙還出版過《趙老大看北京》《趙老大闖三峽》兩書,出版社馬可孛羅沒有中時咁有勢力,在香港更難找到。

直至今次書展,忽然發現這本《趙老大的餃子館》,二話不說立即買下來,未回香港已經看得七七八八。

十有九人堪白眼,百無一用是書生。原來當自由撰稿人,令趙老大的銀行存款降到只有2350台幣即僅400港元左右,期間還要受出版社的氣。於是,他放下多年來筆耕生涯,向銀行借了一筆錢,利用在中國走南闖北時累積下來的點滴見聞,六十多歲才在高雄開起餃子館來。從此踏上早上買菜下午當侍應的生活,老婆則負責廚房。看盡街市和食客百態,經歷生意的起起落落和當中的得失煎熬。

看過趙老大幾本書,他的功力無疑有一定水準。早已發現他的遊記之中,愛記錄地方民間食物,不去介紹有名館子,多談民生小店,是一種另類的飲食文化記錄,如今終於在他的人生另一跑道開花結果。其實,他還可以專寫一本中國大江南北民間飲食的,那比市面眾多介紹名店名吃的書,更具歷史價值。

趙老大的遊記系列原本為八卦周刊而寫,內容不時會挺有趣味,但大家過癮完就記不住了。今次《餃子館》一書雖然歸入大塊文化出版社的Smile系列,但過癮之餘,卻是那麼的真、那麼的直接,以至有點臭脾氣又不合情理,鬧人就不留情面地鬧,笑就開開心心的洋洋自得,自怨自艾之時也就自然流露出那種茫然絕路忐忑踟躕。在我看來,這麼多本書以這一冊最好看,最能打動人心。

因為,我也是自由撰稿人。

星期二, 2月 22, 2005

台北國際書展歸來


2002年,最近剛上市的富士康(台灣母公司叫鴻海)營業額登上台灣企業榜首,台灣天下雜誌立即將以前的報導輯錄成《三千億傳奇-郭台銘的鴻海帝國》。那時我有留意,但一直無法買到。

今次到台灣,找到的已是《五千億傳奇-郭台銘的鴻海帝國 (典藏版)》,較舊作多了一章,也是趕上市的熱鬧吧?同期還出了一本《虎與狐: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》。


另一意外是自己竟然忽略了去年天下出版的一本書《資訊夢工場-資策會:數位台灣推手》,談資策會歷史的,完全無印象。

說起資策會,由該會出身辦起《電子時報》的黃欽勇,去年底又出了一本《科技戰國巡禮》,是《電腦王國R.O.C》、 《e-Country打造數位台灣》和《西進與長征》後又一本報紙專欄結集作品。

星期六, 1月 15, 2005

《跟著麥當勞去旅行》


次文化堂出版,高立著。
不是文化批判,不是名牌收藏年鑑,只是個人心得似的,論盡天下麥當勞。那是一種知的揮洒,識的炫耀。而我,就是喜歡這種調調兒,作不了深奧的學問,只愛漫遊人世間的色相浮華。

許久沒有更新的次文化堂網頁

《甲申年紀事》


又一本董橋,又是那一個調調兒,但你還是會去買。
今次用綠色硬皮封面,沒之前《白描》和《從前》的好和貴氣。

記得董橋為《明報》寫專欄的時候,看《英華浮沉錄》,有次去探二哥,姪兒東東還問我有什麼好看。
如今他唸中六了,竟會問我借《白描》和《小風景》等。
不知不覺間,歲月流洗,我也癡長了許多。

(想不到,2005年4月25日,一次意外,東東就先離我們而去了。)

牛津大學出版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