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11月 19, 2009

少即是多 - 簡約教會

《簡約教會》這本書以Apple (iPod)和Google入手談簡約,相信很容易贏得年青信徒的好感,但老一輩弟兄姊妹則恐怕有點隔膜。

簡介

該書指出許多教會有一流的傳道人,執事和長老又願意委身,教會充滿各式「節目」,人人心力交瘁,卻始終不見成長,甚至信徒對教會生活也不滿意。原因是教會欠缺一個簡單易明的流程,裁培信徒成長,並持續聚焦於流程的流動。作者認為要成為簡約教會得面對四大重點:

明確度 - 一個清晰的流程
流動力 - 一步一步漸次推動信徒經歷流程,邁向更深的委身。
調控 - 按同一方向編排教會事工,切合流程規劃。
焦點 - 對與流程不相關的事工說不,專注在流程之上,避免架床疊屋。

當中以最後一項最難實踐。

作者利用一次精心設計的統計分析,確認其論點,書中有不少地方純引用數據,可以跳過略讀。

適用嗎?

又由於流程是一個概念,而非模型,因此教會很難「模仿」。書中雖然舉例比較一般教會和簡約教會,並提出3家簡約教會的例子,但香港教會參考的價值不大。單單人事問題,香港教會恐怕便比美國教會複雜許多。

試想想,教會每年辦的歌唱比賽花掉多少人力物力,近年的比賽成功接觸多少新朋友,有什麼規劃將他們帶返教會?不論分析結果如何,又或根本沒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,有人敢提議停辦嗎?一定會有人出來反對的!相對而言,青少年福音營的規劃倒切合書中的要求。

該書提出的問題相信許多香港教會都同意,節目太多,負責的人累死了依然傳福音/靈命成長的果效依然差強人意。至於他的藥方則很難學,也未必適合香港的環境。然而,這未尚不是一項有意義提醒。

一得之愚

究竟大家特別是教會傳道人和執事心中,理想的教會應是怎麼模樣?

中國人對這樣問題的標準答案,多數是一家「無瑕教會」、「天國教會」,也就是世上根本不存在,沒有任何地方可挑剔的理想教會。

我們先降低自己的要求,想想一些你見過感羨慕的教會,是什麼樣子?教會現時又有什麼地方,令你最不滿的。簡言之,一家有使命的教會應幹什?怎樣才是一家得神喜悅、蒙神祝福的教會。教牧執事等可以提出來討論,盡量凝聚共識。

然後再回想一下,由今天教會現況,
* 怎樣才能成長發展到大家心目中的目標教會模樣?
* 要花多少時間?要不要分成不同階段,一步一步邁進?
* 中途有什麼難關、瓶頸?
* 需要什麼人才?我們有沒有那樣的人才?
* 可否招攬、呼召、培訓出所需的人?
* 今天教會各項事工,有那些與這進程有關?有那些又是無關的?
* 為了達到這目標,我們要做什麼?我們又能做什麼?

簡單說:
究竟大家想點?想的話,就去做。別的就不做,至少放次要位置。
假如做的和所想的無關,那你為什麼仍在做呢?
說出來,大家看看出了什麼問題,有沒有解決辦法,例如把現在的工作改成相關的一環,推動教會向目標邁進。

很早已感到,教會「忙來忙去那班人」。作者指出,一家教會假如不斷成長,除了人數上升外,參與事奉的人應當同步/同比增長。換言之,我所見到的情況不應該出現!如出現了,便是教會的流程已出問題,人數增加,卻無法推動弟兄姊妹靈命成長,投入事奉。

很早已感到,教會應更為聚焦,更有「使命」。然而「機構化」絕對不是教會應有的出路,如教會音樂恩賜獲神獨厚,便全力支持發展音樂事工,心中總覺這樣的想法說不通,太從企管角度出發,神的家不能單靠管理興旺起來作鹽作光的。作者以「流程」入手,而非個別教會的「特色」或「專長」,無形中亦拓寬了我的視野和思考闊度。

星期二, 3月 03, 2009

中國人

假如我們國人仍然是
個個都結黨,時時小心眼,夜夜打麻將,天天作後娘,
人人都倔強,樣樣都媚外,刻刻想報復,事事講面子,
處處找老鄉,層層拍馬屁,一一看不起,
點點來分化和次次都插隊,
那麼要想中國大團結面不再是一盤散沙,實在是難上加難....

孫憲鐸《背水一戰 ─ 從香港紗廠小工到香港科大副校長的心路》p.224
「在香港看人性」

星期一, 2月 16, 2009

如何理解聖經?

賈思柏(David Jasper)著,紀榮神譯
《基督教詮釋學淺析》(A Short Introduction to Hermeneutics)

這書誠如書背特色介紹的首條所言:詮釋學出色的入門作品.....

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看聖經呢?古人和我們看同一章節,會否有不同的理解和心情 ?聖經和其他經典比較,又有什麼分別?聖經各經卷內容所隱含的思想,究竟會 否有矛盾?我們應如何處理那些經文?假如聖經是那麼深奧,是否普通人就無法 領受神的話語呢?

或許,愛思考的你也曾想過上述種種問題,有時主日聽道,對牧師所言也有各種 各樣的疑惑。即使那些不愛思考的弟兄姊妹指這樣是不順服,你仍會堅持在內心 咀嚼反思經文背後的真正含意,經文書成時代的社會背景,細意考察免受和合本 翻譯誤導。

《基》正是一本入門小書,由古猶太人如何看摩西五經,到教父時代的釋經,進 至啟蒙運動、人文主義、文學釋經、歷史釋經、康德的懷疑精神、浪漫主義、科 學角度、鑑別學、歷史上的耶穌、存在主義、後現代、解構、政治(種族、兩性 )、影像、互聯網等。每代思潮都稍為提及,點題當中的關鍵學者,章末還有思 考問題。(原本就是課堂筆記)

個人而言,啟蒙年代之後的部份已讀得十分吃力,基本上單靠這樣一本小書是不 夠的。但也正如當年大學通識教育強調,「通識」就是要提醒我們還有許多未知 的知識。書後的思考問題,用心去想可以學到很多,但用心去想便會發現許多都 探討認真去思索都不輕鬆。

畢竟,走入或走出詮釋循環(某種信念主導我們如何去閱讀,而那閱讀方式又會 反過來肯定那種信念),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一件事。

星期五, 1月 09, 2009

知識型基督徒的探索

《信仰與法律》是戴耀廷2007年出的書,主要是在《時代論壇》及其他報刊上的文章結集,雖經編輯分類,但不能強求有多少嚴謹結構。

2007年股市暢旺,有人同時將匯豐葛林的舊作翻譯出版,取名《天國與財利》,十分暢銷,轉眼三版。同期巧合發現,台灣學園早於05年便將Intel CTO Pat Gelsinger的見證《平衡你的家庭、信仰和工作》出版,加上這本《信仰與法律》。一時間,對這類「專業基督徒」書很有興趣。只是最終沒有行動,連《天國與財利》也拖了許久才看,直到08年底有一月一基督教圖書的心願,才把《信仰與法律》看完。

正如書本副題「基督徒在多元社會的公共角色」,書中文章羅列了戴對專業知識與宗教信仰的反思。可能受每篇文章長度所限,個人認為沒有什麼令人眼前一亮的銳見。只是由於專業素養關係,戴作分類時往往十分細緻,和我粗枝大葉的性格很不同。較容易掌握的幾篇,都是就早幾年社會關注的問題,特別是對同性戀非刑事化爭論所作的分析。戴很注意中立客觀的角度,細細道來,讓大家更容易了解問題的糾葛。當然,對一般基督徒來說,或許會誤會他立場未夠鮮明吧?

我最深印象的是《知識型信徒的困局與出路》一文,印象中在《時代論壇》刊載時已曾拜讀過。或許在這一輩知識型信徒的成長年代,面對許多西方宣教士,他們的見識普遍相對當年的香港青年人豐富。到這一批人成長起來,成為專業人士,卻發現今天的香港教會普遍變得「反智」,或愛偽裝重視知識和學問,實則只愛挑支持自己立場的,不懂又要裝懂,扮權威,便不期然感到失望。

我並非專業人士也不是知識型基督徒,認為行動與思辨一樣重要。但對當今教會內知識型基督徒的孤立與被誤解,實在感到叫屈。知識型基督徒除了會計、醫療、法律等專業外,對教會還可以作許多「專業功能」之外的見證。假如在教會內也不能互為肢體互相補足,基督徒還算什麼基督追隨者呢?

當然,凡事不能強求。記得幾年前訪問一IT人,他說經營軟件公司,管理「知識工作者」,和管理工人、文員、公務員、會計不同。對這些知識工作者的管理,和東方人習慣的做廠起樓一套不一樣。所以東方人搞軟件公司,少有成功的。既然連企業界也不懂得如何對待「知識工作者」(想想也是,電影、流行音樂、漫畫等行業在各地都是非一般行業),香港教會不懂得怎樣牧養知識型基督徒,也就情有可原了。